中時 更新日期:"2009/03/06 12:46" 中時健康 王國強/台北報導

痔瘡是最常見的肛門疾病,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發生痔瘡,只是大小及嚴重程度不同而已,五十歲以上平均每2個人就有1位曾罹患痔瘡,國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李興中表示,其實「痔」就是指肛門,屬於人體的正常組織,可提供約15~20%的肛門靜息,具有維持失禁控制之微調功能。長時間不當之排便行為會導致組織退化、導致脫肛、流血情況,即隨著排便向外突出,就形成所謂的「痔瘡」,但許多人會羞於啟口,直到產生嚴重疼痛或出血時,才願意就醫診治,這樣的觀念並不可取。

在臨床經驗上有些病患會問「醫師,我有便血症狀,我是不是得大腸癌?」,李興中解釋,原因是大腸癌與痔瘡的便血症狀極為類似,很容易讓國人忽視,不過大部分還是被診斷出痔瘡居多,糞便潛血檢查僅有4%被診斷出罹患結直腸息肉及腫瘤,其二者的區別在於痔瘡的血便表徵多為便後的噴血;然而結腸癌表徵為血液與糞便混在一起,如果同時併發不明的腹痛、消瘦、乏力、貧血等症狀,就建議要進一步檢查。

不同痔瘡症狀治療方式也因人而異,李興中補充,症狀可區分四期來說明,一、二期痔瘡表現為出血,只要多喝水、減輕壓力、少熬夜、維持肛門清潔,或是給予軟便劑等方式應可舒緩症狀;然而二期、三期症狀是排便後脫出,可自行回納或用手回納,四期的狀況則是脫出後無法回納,建議最好以外科手術來治療,可使痔瘡再發的可能性降至最低。

手術方式則有冷凍治療手術、橡皮圈結紮手術、硬化劑注射手術,及傳統痔瘡切除手術等,李興中補充,目前還有較新的技術,就是環狀切除術(PPH)在適用條件下,比傳統痔瘡切除手術更廣,一般只要出現脫肛現象,即可以此手術治療,其主要在鋸齒線上約4公分處無痛區作業,可將直腸肛門黏膜做全圓周的環狀拉皮、截除動作,同時恢復肛門正常,術後疼痛期較傳統手術低,且恢復快、排便也無障礙,可提供患者另一個手術選擇。

李興中強調預防還是勝於治療,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,且儘量縮短排便的時間,不要長時間坐或蹲馬桶。平常要多吃水果疏菜等含豐富纖維質的食物,多喝水,使大便不致於太硬,都是有效減低痔瘡復發的好方法。

中時健康:http://health.chinatimes.com/contents.aspx?cid=5,66&id=506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ylehealt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